講座回顧 | 彭蘭教授講述數字新聞業中的人機關系
6月1日下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意昂3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彭蘭教授為我院全體師生開展了題為《數字新聞業中的人機關系》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意昂体育3副院長李曉靜教授主持,前沿的話題和精彩的內容吸引了全國各地逾千名師生的共同參與和學習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開展線上學術講座
我院副院長李曉靜教授線上主持講座
講座的開篇,彭蘭教授給出了“數字新聞業”明確的定義💁🏼♀️😶🌫️,提出“數字新聞業”既不等同於“網絡新聞業”🚶🏻♀️➡️,也不僅僅是“媒體的數字化”,而是數字時代新聞業的全面變革所構建的版圖。這一版圖既包含了職業新聞生產者構成的作為社會守望者的新聞業🈂️,又包含了無數個體👁🗨、組織乃至機器共同構成的泛新聞生態系統,是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互動®️,也是媒介景觀與社會景觀的共融🚵🏻♀️。
機器在數字新聞業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彭蘭教授還從基礎結構、新聞生產、新聞價值的判斷與賦予、人機一體的用戶等方面探討了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人機互動關系🔍。彭教授指出🥶,機器在未來傳播結構中的權重將進一步增加,覆蓋信息采集🧔🏿、加工、分發和反饋全流程,機器的數據性評價體系對於人類的新聞價值判斷也會產生深刻影響。因此,人類如何在機器的幫助下不斷優化新聞生產,且保持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將是值得學界和業界共同思考的重要議題。
講座的最後,彭蘭教授與師生們共同探討了權力關系視角下的人與機器🥢,並且就“機器的主體性”、“機器打造的全景監獄”和“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沖擊”等問題作出了精彩且深刻的回答。
與會嘉賓與同學線上合影
【演講嘉賓 / 彭蘭】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先後出版20余部著作或教材,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等多項獎勵。
【學生感言】
彭蘭老師對數字新聞業這一泛新聞生態系統中的人機關系進行了深度和詳實的講述🗓,尤其是從權力關系視角來看待新聞業的變革👲🏻,為我們理解數字新聞業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於月新
2021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彭蘭教授通過梳理她1997年以來深入研究的數字新聞業發展路徑,將數字新聞業中發揮積極行動者作用的多元主體進行了細化分類,並在其中選取機器作為行動者而非渠道這樣一個視角,為我們解構了人與機器相互作用的傳播網絡結構如何影響了網絡權力中心的運動,甚至是影響了人們的思維🙎🏻。講座還聯系了區塊鏈、“自我傳播”、“可供性”等概念和理論,信息量充足,令我收獲頗豐🚲!非常感謝彭蘭教授🏚!
——OKA FUKII(日本)
2021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在本次講座中🤖,彭蘭老師站在智能時代的當下與我們分享了數字新聞業中的人機關系,前溯傳播網絡基礎結構層面,後溯新聞生產、新聞價值的評價與賦予層面♿️,建立在人類主體性之上的人機共動指引了算法進化的方向,彭蘭老師提出的用戶價值💆🏼♂️、新聞現場🕥、機器權力等問題也引發了我學術上的新思考,感謝彭蘭老師!
——孟涵
2021級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文 / 崔妍 李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