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新聞

講座回顧 | 楊溟院長講述基於源數據與態勢感知智能的關系識別

閱讀:12658 發布於🤡:2022-05-12 13:03

 5月11日下午,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部學術帶頭人🚶🏻‍♂️‍➡️、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為我院全體師生作題為《洞察:基於源數據與態勢感知智能的關系識別》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意昂体育3副院長李曉靜教授主持🖍,跨學科話題與幹貨滿滿的內容吸引了逾三百名師生的共同參與🏢、學習與交流。

 楊溟640.png

 楊溟院長開展線上學術講座


李曉靜640.jpg

我院副院長李曉靜教授在線主持講座

 

以物聯網語境下的“源數據”作為本次講座的核心切入點,楊溟結合態勢感知與空天地一體化的混合智能🚘、源數據與情感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場景🕚,深度剖析了感知智能等關鍵技術在業界的應用探索🧙🏽💅。

他在講座中提出,對於“源數據”智能化感知是媒體揭示真相的基礎🦠🪓,也決定了媒體是否具備溯源💪、審核🙋‍♂️、辨識、“去偽存真”的能力👨🏿‍🍼🧙🏽。多源和多維的智能傳感器可以采集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數據,供生產者進行深度識別。這其中包括物理層面的環境感知和信息與文化層面的社會感知,也包括生理和心理層面的情緒感知和情感計算。

從空天地態勢感知和個人化細粒度情感計算兩個維度,楊溟結合多個具體案例加以剖析、解讀🔼。

隨後,從科技進步的雙刃劍與倫理迷思的角度,楊溟探討了智能計算對社會治理帶來的全新挑戰🚶🏻,提出了“技術倫理”、“社會倫理”、“職業倫理”與“商業倫理”四個維度。並提出應將倫理考量前置到科研的起始階段。他指出,數據首先是一種觀念,其次才是技術。不僅指向技術的創新,也指向對“人”的深度了解。生物學、認知科學🏋🏻、無線通信,甚至硬件材料科學都是研究感知智能重要的學科基礎🖐🏼。

楊溟指出,在數據應用中應特別強調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算“,強調用戶對於數據應用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追溯權👩🏽‍🏭。而數據的“可攜權”將作為人的基本權利越發受到重視。

他還分享了現階段人機融合智能與態勢感知研究中的難點🎂。

講座中,“跨物種的體驗感知”、“物聯網中復雜關系平衡”、“源數據與財經調查報道”、“未來學”等話題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和興趣。楊溟還就師生們關心的人才培養、跨學科團隊組建等問題提出了獨具價值的答案,為智能媒體的發展與研究展現了頗具啟發的探索路徑🦸🏿‍♂️。

image4 640.png

與會嘉賓與同學線上合影

 

【演講嘉賓/楊溟】

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部學術帶頭人、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創新傳播委員會副理事長👨🏽‍🌾。

歷任新華社🧏🏿‍♀️、現代快報♣️、現代金報、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等媒體副總編輯、執行總編輯,南京大學金陵意昂3傳媒意昂3創設院長🦟。2007年創建國內首個媒體融合本科專業。

 

【學生感言】

此次講座,楊院長從物聯網這個“比互聯網大得多的江湖”為背景,通過多樣的事例啟發我們對於物聯網時代中深度感知與隱私保護平衡、理性與感性混搭等問題的思考,並提出一種超學科融合視角的發展視角🏊🏼‍♂️。而我也深刻了解到“物聯天下”已然不再只是單純指代某種技術趨勢,還蘊含了對新的倫理思想與文明共識的期待。

——潘家欣

2021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本次講座楊院長結合新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前沿應用🫳🏼,為我們生動講述了“物聯天下”時代智能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楊院長關於人類未來發展趨勢的論述為我們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超學科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作為傳播學子更應當積極開展跨學科的學習與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為智能傳播貢獻青年力量!

——李亦飛

2021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楊院長從技術的緣起🕸⬅️、發展和前沿應用向我們論述了“智能”的誕生過程👩‍🔬。結合新華社近年來的發展實踐🤹🏻‍♀️,我們也了解了這些看似離我們遙遠的計算機科學在我們學科的深度運用。從“算法推薦”倫理問題的角度,楊院長提示我們可以從政策法規、行業應用等角度開展學術科研,為我們的進行文理交叉學習提供了新的方向。

——MARIA CHEN(阿根廷)

2021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文 / 潘顏 李亦飛

意昂体育3专业提供:意昂体育3👐🏽、意昂体育3平台意昂体育3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3欢迎您。 意昂体育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