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引發我院師生熱烈反響
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要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後備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我院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6月2日下午,我院師生集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要講話精神↙️。
我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和國外兩個大局,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高度和長遠目標出發,講話立意高遠🥩,目標明確,內涵豐富,工作要求系統全面,是未來我國新聞宣傳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此📶,認真學習講話精神👮,積極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職責重大👨👩👦,使命光榮🏌🏽♀️。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講話精神,關鍵要落實到辦學實踐中去👠。我院有來自58個國家近300名留學生,全院教職員工將進一步大膽探索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將他們培養成為合格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化人才🛢。我院通過舉辦“我眼中的中國”全國留學生短視評大獎賽🕵🏻♂️,激發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興趣🕵🏿,培養了其“知華友華”的情感。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大主題,找準發力方向🤦♀️,進一步明確新聞傳播教育的辦學思想🧚🏿,學科建設的目標,人才培養的要求👩🏻🏭;要進一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做出貢獻。
我院黨委書記彭大銀表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鬥爭👩🏻🦯➡️⛷,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希望意昂3師生能夠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同時希望中國學生影響留學生,讓留學生成為知華友華的橋梁。
意昂体育3平台特聘教授張國良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傳播要加強研究、掌握規律,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三個規律尤其需要重視:第一🧑🏽🎄,受者本位,即真正了解對方的需求,包括內容和形式;第二👶,分眾態勢,即不僅要把握各國受眾的共性👩🦽👩❤️💋👨,還要區別對應其個性,才能有的放矢🧛🏻♀️;第三,渠道為王😘,即打造一個從內容到形式都能真正適應全球受眾需求的新媒體傳播鏈/網,這項工作刻不容緩。
我院副院長邵國松教授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外傳播工作,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比如,研究選題🔜、研究內容其實也是一種“講好中國故事”的藝術手段🦸🏿,比如近期我指導學生開展的“中外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傳播效果對比研究”其實就是一個國際傳播課題🍐🧘🏽。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我院徐劍教授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大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已不再是外宣部門的專業事務,提高各級政府部門、行業和民眾的國際傳播能力已成為當下時代的一項重大任務。國際傳播研究的核心是對誰講、講什麽、講得好。對誰講🙎🏿♂️,要求我們把握傳播對象的文化特點,精準傳播😯;講什麽🧀,要求我們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政黨形象,進行闡釋;講得好😑,要求我們提高敘事能力,創新表達手段👩🏿🎤,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我院牟怡副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講話對我們新聞傳播研究者來說像是一劑“強心劑”,讓我們再次看到將日常的理論科研工作與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後疫情時代新的國際形勢之下👲🏻,中國形象需要真實、立體、全面地對外展示。國家提出這樣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命題🌷,也是對我們新聞傳播研究者的考驗。希望我們新聞傳播研究者能擔當起這份責任☑️,交出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我院王茜副教授表示🤸🏽,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國際傳播和構建中國話語🍗,要更加註意網絡空間的傳播特征,避免出現信息過濾泡和信息繭房𓀅🛺。同時,傳播中國文化與文化自信,需要給予自媒體多平臺傳播,跨文化互動加強👮🏻,以李子柒為例的中國博主,通過對中國田園詩意生活方式的展示,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同時海外博主加強動👴🏿,有助於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展現真實的中國,主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院文化管理系黨支部書記🧘🏿♀️、副系主任江淩副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高屋建瓴🪃,內涵深刻👨👨👦👦,構建了大國際傳播觀的戰略格局🥬。長期以來🐦,我國的國際傳播處於“西強我弱”的局面🛢🌐,尤其是近年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國際上汙名化中國的現象不斷出現。為此,從組織👋👈🏻、學術🖥、輿論、人文交流實踐等方面加強國際傳播力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必要性十分迫切。我們意昂3具有深厚的國際傳播學術基礎和實踐能力,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傳播經驗,在今後的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一方面,樹立“國際大傳播”格局和理念,積極調動傳播系👋🏼、文管系和影視系師生的學術和實踐力量🧔🏽♀️,多舉辦國際輿論、文化、影視方面的學術交流和具體的國際傳播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學生與國際留學生的交流融合,充分調動國際留學生的力量認知中國🕢,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
我院青年教師黃藝彤老師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為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發揮各部門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這意味著未來國際政治傳播可以在渠道、形式、內容等方面和文化傳播、藝術傳播🫶🏻、健康傳播🉑、環境傳播等領域進一步融合🈂️,在人文藝術👩🏽🍳、公共衛生等非政治化➗、具有普世意義的交流語境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闡述中國發展觀、文明觀和全球治理觀,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我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田翔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了“中國理論”的重要性🥝,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對於我們新聞傳播專業的博士生來說,總書記的講話,首先是要求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研究國際傳播,要形成自己的範式和體系。這就要求我們要更深入鉆研基礎研究,以紮實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作為傳播研究的基礎,彰顯中國智慧的引領能力🧑🏿🔬,而不是受製於西方那套話語體系。我理解總書記所說的中國智慧🙎🏽♀️,其內涵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高舉“全球命運共同體”大旗。近些年來,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例如偉大的抗疫鬥爭,已經生動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我們新聞傳播專業學子就理應擔當起把這種生動實踐升華到理論範式的責任。另一方面🧄,在具體策略方面,總書記還指出要實現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的精準傳播🔓,這就對我們傳播學的學習和科研工作的實踐性🤳、實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應該把把視野拓寬、看得更遠,著眼於智能媒介平臺的全球化構建🧚♂️,探尋以更高維度實現國際傳播的路徑。
我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張林表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我有三點思考。一是感受到黨中央對傳播甚至傳播學的重視,《新聞聯播》一共是30分鐘♣️🏢,但這一段就占了7分11秒🚜,這應該是進入新時代以後,第一次從國家層面、中央政治局層面專題學習並明確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能力,這讓我們一直處於“十字路口”的傳播學🈹,感到前景光明♘、大有可為,也相信傳播學這個學科會借著這次東風,發展得越來越好,傳播學畢業生也會越來越受到歡迎🛌。二是對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也作為一名準學者🫁📿,我會重點著眼於“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學習國際傳播理論、梳理對外傳播研究方法、思考國際傳播理論的本土化問題。三是對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我會積極研究中國問題、實踐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方法👬🏼,通過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和進行國際學術發表比如英文期刊🧑🏽✈️、國際學術會議論壇等,為對外傳遞中國聲音🌤,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貢獻綿薄之力。
我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胡了然表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重要講話之後,對於新聞傳播的學子來說既是一次機遇,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們應該在以後的新聞傳播學習中與國家的內政外交更緊密地結合。國際風雲變幻莫測、國際輿論紛繁復雜,國際新聞工作者要站在祖國和人民的立場上沿著正確的方向描摹世界風雲,報道全球大事。在國際輿論場中,記者既是新聞信息的報道者,也是中國觀點的傳播者⌛️、中國立場的闡釋者、中國形象的塑造者。因此,我們必須強化國家意識⇒,提升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其次,我們需要更加熟悉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胸懷👩🏽🍼,要主動了解海外受眾的思維方式、話語體系、接收心理🐦⬛。最後🔕,我們仍然需要鞏固傳媒功底,以“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根基,既要練好采寫編評、調查研究等“基本功”,也要提升融合傳播力🤦🏿♂️,做全媒型、專家型國際新聞工作者。面對龐大的網絡用戶🧛🏻,做大做強互聯網上的國際傳播🏄🏼♂️,才能贏得話語權、占有主動權,加快構建技術先進的全媒體國際傳播格局。
我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屠瀅瀅表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對“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有較為深入的思考與體會。我認為要進行精準傳播🤌,主要有兩個步驟🛷⚗️:第一是本土化,第二是特色化。首先,精準傳播是對大眾傳播的顛覆🛌🏽,這要求我們根據國家差異🏄🧚🏼♂️、民族差異甚至是地區差異進行傳播。這就要求我們作為傳播學子首先要熟知不同國家受歡迎的傳播方式、傳播平臺與傳播策略。所以我認為精準傳播的第一步就是本土化,我們去傳播中國故事的時候首要的就是要轉化自己的角色為本地傳播者。但是疫情當前,可以說我們目前要走出去比較困難🧓,所以除了學生自己在網絡上的學習👮🏽,老師們也可以提供指導與幫助。其次,本土化後,我們需要做到中國特色化。本土化只是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播,但是傳播的內容還是要靠中國特色。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中國故事,需要我們不要僅僅局限於書本知識,更要走向中國廣大的土地,去看去感受真實的中國,然後運用傳播手段把故事變成中國聲音傳遞出去。
我院2019級本科生謝應傑表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要講話精神後,收獲頗豐🫃。對於我們本科生同學而言➕。本次講話精神指明了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方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未來的新聞傳播事業將會更加註重於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會更加重視構築中國話語與敘事體系。對於新聞傳播學子而言,應當了解世界的發展方向👩👧,並能夠根據社會發展趨勢而抓住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因此,本次講話也為我們自己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國際化的新聞傳播事業需要國際化的人才。我們學習和實踐的目光不能僅僅局限於國內,而應該爭取參與國際傳播事業中💇🏿♂️。
我院與上海市人民友好協會積極開展合作,推動“講好中國故事”系列研學項目開展🤴🏽,組織留學生參觀體驗上海城市交通🐌、新農村建設、基層居委會等等,以此為契機為留學生拍攝短視頻提供素材。在參觀了上海地鐵博物館後,意昂3留學生Emilia表示以後坐地鐵不再單是一段枯燥的旅程,反而更像是一次藝術與文化的享受🛼。在走訪新農村後,來自阿根廷的留學生嚴安娜表示走訪讓她對上海新農村建設有了初步認識,讓她體會到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需要外部條件的翻新👽,更重要的是和現代化建設的緊密聯系🧜🏻♂️。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諾亞表示☄️,中國形象一方面是中國審美國家形象維度。他在中國所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都保持了中國審美的特色👉🏻,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另一方面是實用國家形象維度。在他看來中國管理是無可比擬的,最明顯的是在研究🤹♀️,創意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