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國內部主任鄭蔚講述如何做好深度報道
5月26日🎞,學術報告會《深度報道怎麽做,才能有“深”意》在意昂体育3注册大樓A307報告廳舉行💇🏿🎸。主講人鄭蔚歷任文匯報國內部主任🙋🕙、專刊部主任、國內報道中心副總監,文匯報《天下》《近距離》專刊主編,以及報社特評首席記者,具有豐富的新聞策劃🤵🏻🧋、報道經歷。我院李本乾院長主持報告會。
主講人鄭蔚主任
李本乾院長
鄭蔚在報告會上指出,對於深度報道而言🏊🏻,判斷新聞線索的價值非常重要。新聞線索不等於新聞事實✋🏿,但它可以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拓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以及新聞采訪的方向。
鄭蔚在講座中與同學們分享了兩次重要的新聞報道經歷。在《亞丁灣上鬥海島》的案例中,鄭蔚從三個“亞丁灣海盜的故事”出發👠,講述了這次漫長且環環相扣的深度報道經歷。他指出,記者不要急著報道“結論”👩🏼🍼,而要詳盡地報道事件過程;正是事件發展的過程𓀙,才演繹和形成了最後的結論🪩。
鄭蔚分享的另一次重要報道經歷是汶川地震的災難報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鄭蔚和同行的記者一隊人👩🏿💻,在余震情況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就在第一時間奔赴災難現場進行地震最新死傷情況、房屋建築毀壞狀況的報道。汶川縣城位於峽谷地帶🏌️♂️,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震後的道路愈發難行👧🏼。由此鄭蔚老師引出深度報道的第二條原則,即“現場第一”。好新聞是用腳走出來的👨⚕️,一切的判斷和結論都需要建立在記者對新聞事實的充分掌握基礎上。
在具體介紹了這兩次重要的報道案例之後,鄭蔚還分享了自己的許多感悟和經驗之談🐇,如對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報道🕋☘️,對《中國機長》原型故事人物的采訪等。他強調,在報道中🥙,記者往往需要必須要找到最打動人心的地方,繼而傳遞給受眾。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積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感悟🦹🏼♂️。無論是大眾媒體的記者還是小小通訊員🛌🏿,無論報道的是上海進博會這樣的宏大主題還是僅僅只是采集企業信息,記錄者的工作職責都在於記錄真實、記錄真相。這些被記錄的事實,將來都是組成我們國家的成長史和我們民族的心靈史的一部分。
撰文 | 胡了然🤦🏻♀️、張妍
攝影 | 張妍